译文
秋冬时节的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,天亮的时候送别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。
到了洛阳,亲友若是问起我来,就说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,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。
往丹阳城南望去,只见秋海阴雨茫茫;向丹阳城北望去,只见楚天层云深深。
芙蓉楼上送你离去,心情悲愁,喝酒也不能尽兴。四周一片寂静,对着寒冷江天,只有高悬的明月照我心。
注释
芙蓉楼:原名西北楼,登临可以俯瞰长江,遥望江北,在润州(今江苏省镇江市)西北。据《元和郡县志》卷二十六《江南道·润州》丹阳:“晋王恭为刺史,改创西南楼名万岁楼,西北楼名芙蓉楼。”一说
这两首诗作在记述送别场景时采用了 “倒叙” 手法。首篇描绘的是次日清晨于江边送别友人的情形,次篇则回溯首日夜晚于 “芙蓉楼” 为友人设宴饯行之事。
首篇以平明时分送客、临别寄托心意为主线。“寒雨连江夜入吴” 一句中,朦胧的烟雨笼罩着 “吴地江天”(江宁一带,此处为三国 “孙吴” 旧地),织就一张无边无垠的 “愁网”。夜雨增添了萧索的秋意,也烘托出离别的黯淡氛围。那寒意不仅弥漫于满江烟雨,更沁入两位离人的心头。“连” 字与 “入” 字勾勒出雨势的平稳绵延,江雨悄然降临的动态能被人清晰感知,由此可想见诗人因离情萦绕而彻夜未眠的情景。然而,这幅 “水天相接、浩渺迷蒙的吴江夜
这组诗大约作于公元742年(天宝元年)王昌龄出为江宁(今南京市)丞时。王昌龄在开元二十七年远谪岭南;次年北归,自岁末起任江宁丞,仍属谪宦。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,这次拟由润州渡江,取道扬州,北上洛阳。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,然后在此分手。并作下此诗。
参考资料:完善
海客谈瀛洲,烟涛微茫信难求;
越人语天姥,云霞明灭或可睹。
天姥连天向天横,势拔五岳掩赤城。
天台四万八千丈,对此欲倒东南倾。(四万 一作:一万)
我欲因之梦吴越,一夜飞度镜湖月。
湖月照我影,送我至剡溪。
谢公宿处今尚在,渌水荡漾清猿啼。
脚著谢公屐,身登青云梯。
半壁见海日,空中闻天鸡。
千岩万转路不定,迷花倚石忽已暝。
熊咆龙吟殷岩泉,栗深林兮惊层巅。
云青青兮欲雨,水澹澹兮生烟。
列缺霹雳,丘峦崩摧。
洞天石扉,訇然中开。
青冥浩荡不见底,日月照耀金银台。
霓为衣兮风为马,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。
虎鼓瑟兮鸾回车,仙之人兮列如麻。
忽魂悸以魄动,恍惊起而长嗟。
惟觉时之枕席,失向来之烟霞。
世间行乐亦如此,古来万事东流水。
别君去兮何时还?且放白鹿青崖间,须行即骑访名山。
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,使我不得开心颜?